蟹足腫是傷口疤痕朝鄰近真皮向外放射延伸擴張的纖維增生組織,與個人體質有關,外觀上界線明顯如腫塊,邊緣不規則,有時伴隨微血管擴張,感覺癢甚至麻與疼痛。

目前蟹足腫形成的機制在醫學上還不完全明確。只知道纖維母細胞異常的增生是重要的因素。

傷口的復原會有三個階段:1.發炎期 2.增生期 3.重塑期。

傷口形成之後三個禮拜便開始最後一個階段重塑期,重塑期持續時間大約六個月才會完全穩定。

對一般人來說,傷口形成六個月之後,膠原纖維的增生跟代謝會達到平衡,不再有明顯的變化。

但是對於有肥厚性疤痕(局限在原本傷口的大小沒有往外擴張)或蟹足腫體質的人來說,比較難達到膠原纖維的增生與代謝的平衡。這是19世紀的時候,一位皮膚科醫師將蟹足腫疤痕形容為像螃蟹腳的外觀。

蟹足腫的形成通常與皮膚的完整受到破壞有關係。表淺或深層的傷口像是割傷、燙傷、毛囊炎、抓傷、蟲咬、穿耳洞、手術傷口(多見於剖婦產患者)、或是針扎都有可能會造成蟹足腫疤痕。

有一些研究認為皮膚本身的張力、體內脂肪代謝會影響蟹足腫的形成。當體內脂肪代謝途徑發生異常,可使皮膚發炎反應相關的脂質過度堆積,造成發炎反應傳遞介質失去原有的平衡,而刺激慢性發炎反應。

蟹足腫治療

1.病灶內注射藥物於真皮層(Kenacort 40mg/c.c):第一線治療,使漸漸萎縮變平,約二至三周注射一次,持續至平為止。藥物可以抑制纖維母細胞增生,也抑制膠原纖維合成,減緩發炎反應。因為內部緊密的纖維組織,施打時會疼痛,如果疼痛難忍的話可以先是打局部麻醉。此治療可能的副作用包括皮膚萎縮、微血管增生、黑色素脱失,單次施打就可造成,副作用與施打次數無直接關係。

keloid.jpg

2.手術切除合併病灶內藥物注射:合併注射治療可預防手術之後再復發,適用於腫塊較大的情況,像是耳垂。

3.冷凍治療:表面冷凍治療適合青春痘大小的病灶。另外有較新一代的組織內冷凍治療,台灣還不普及,是將液態氮經由針頭注射入內進而冷凍蟹足腫,復發率比表面冷凍還要低。

 

新觀點:對於脂肪代謝異常方面的治療方式可能是未來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Novel Insights on Understanding of Keloid Scar: Article Review.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Wound Specialists (2016) 7, 1–7.

2.Huang and Ogawa. Roles of lipid metabolism in keloid development. Lipids in Health and Disease 2013,12:60.

3.Hietanen K, Välisuo P, Kuokkanen H, Kaartinen I (2016) Long-Term Results of Intralesional Triamcinolone Acetonide Injections in Keloid Treatment. J Clin Trials 6: 278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蟹足腫 疤痕
    全站熱搜

    小小魚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