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周一位在台北就學的年輕患者,因爲青春痘的問題困擾數個月,趁回台中時來我的門診,當時請他積極持續在台北治療,但他卻直言非常排斥北部的就醫環境。類似這樣的患者不在少數,讓我覺得訝異北部醫學資源這麼多又方便,為何會非要等回來台中時才願意看?

記得剛從醫院到基層診所時,那時侯對患者解釋疾病,會認真的以教科書的內容來說明,以為這樣才能夠真正將最新的醫療方法講解讓患者明白。大學時期的醫病溝通也著重在同理心,將自己想像成病人罹患疾病時可能會有的感受。

這樣的同理心,其實還是以醫師自身、與疾病為出發點,來考慮患者的需要。

經過這些年,感謝我的老闆與同事,以身體力行來讓我學習到最接近臨床實際情況的醫病溝通,並且讓我所接觸的患者受惠。

相片 2014-8-22 下午2 35 52_preview.jpeg

我目前的工作每天必須面對的患者很多,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質,不同的家庭或不同的照顧者對醫療的認知與期望都不同。

舉一些例子來說,一個不識字的患者,是無法理解藥單上的醫囑,這時感受他疾病的痛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反而是幫助他以顏色標記來叮嚀正確用藥,甚至也曾遇過不識字又色盲的患者,在藥膏上做觸覺差異(綁橡皮筋或是貼立體貼紙)來幫忙。這些貼心的舉動,只要多一份心力,卻能大大提升治療效果。

有些疾病跟工作有相關,例如餐飲類飲料店的雙手,機械作業員的皮膚、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的朋友,或是生活中必需接觸寵物的人,還有農夫等,都有避免不了反覆發作的皮膚困擾,了解患者本身有我們醫療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後,疾病的治療重點會是幫助患者在那樣的生活環境裡如何預防,做好適當的保護措施,並積極治療。當一個揮汗如雨工作的患者因爲大面積的皮膚炎而奇癢無比,這時提醒要儘可能避免悶熱、身體保持乾燥避免汗水刺激或許是一件遙不可及的目標,無奈之下還可能回答:醫生,我一整天流汗沒有停過。

或許,醫師需要同理的不只是患者所受的身體疾病的痛苦,還需要同理對方的社會心理狀態。(此即說明病史問診中個人、社交、職業史的重要性)。

醫師治療常見的皮膚疾病是容易的,但是如果沒有從改變生活習慣著手,或是沒有建立良好的預防工作,就會讓病患越來越頻繁甚至依賴使用相同的藥物,對患者不是一件好事。

我的病患中也有不少外籍移工,大部分在台中的工業區工作,時常要輪夜班、或必須在無塵室裡密不通風的身體包覆著工作,而外籍人士的中文通常都不太流利,但所幸有些人能以簡單的英文溝通,身在異鄉,若能夠有人能緩解他們的皮膚疾病,可以說是能看見希望的一道曙光。以前我在國外總是受到當地人很多的幫助,現在回到台灣後能夠盡一份心力,多花一點時間向外籍人士解釋病情,對方的一句感謝都可以讓我開心一整天。

順帶一提,上次一位女性外籍患者就診完高興不是說謝謝,反而是對我說 "Doc, you are so beautiful."讓我倆的笑聲不約而同在診所裡傳遞給大家。

有人說皮膚科診所看診的功力是一眼定江山,的確非常有道理,很多常見的疾病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就診斷出來,並且做有效的治療。但我還是希望未來找我看診的患者都能夠透過詳細的問診,了解疾病發生背後所隱藏的問題點,一對一討論治療與預防的長期對策,這樣的方式看似不科學又費時,可是病患與醫師的之間的信任感卻能夠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降低疾病認知的落差,治療效果就會很好。

最近有患者很客氣地對我說:不好意思跟你囉嗦這麼久。其實我一點都不會嫌他囉嗦,因為醫師面對每位患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了解其個別差異,而了解都是需要花時間的,大部分疾病的介紹衛教網路就算提供很詳盡的保健知識,唯一能幫助一個病人將這些知識去蕪存菁提醒患者最應該要注意的事情就是看診的醫師,而看診的醫師也會針對個別患者的疑問詳細解說,這應該是身為醫師最大的成就感來源,因為每個患者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只有醫師才能有機會了解這麼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醫師必須謹守醫療隱私保密,我常常想我應該會帶著數不清的秘密過完這一輩子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醫病溝通
    全站熱搜

    小小魚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